广州的哥村生存调查:不交“茶水费”开不到新车
清晨,准备上班的的哥在江夏村里匆忙的吃着早餐。 这个的哥也许永远没有人名 6月7日午后广州一茶馆,几个的哥将盖碗茶泡沸,碗中那泡开的茶叶一针一针地在水中起起伏伏,一如湖南籍的哥阿毛在广州的打拼史。 每月一万二的“份子钱”,每日130元的油费,平均200元的车辆维修费,还有意料之外及无法统计的罚单…… 数年前,他和“铁打”的搭档两人还月入过万,但如今搭档变成“流水”,两人连轴24小时工作却只能赚上6000元,生活的压力不断增加。 3月中旬,广州的哥老王主动联系媒体曝出的士行业内存在“茶水费”潜规则而一跃成为的哥心中的英雄。 百度上给的哥老王曝光的“茶水费”下了一个定义:由于车牌紧俏,的哥不交“茶水费”就开不到新车。老王遇到的事情,阿毛也遇到过。 一周前,阿毛忍无可忍,他受老王举报行动的启发,向报社爆料自家的的哥公司也违规收取茶水费,但每次一接通,他就匆匆按掉。 还是有顾虑! 在广州的哥江湖中,“的哥”谁谁谁买下滨江东豪宅的传说,也许永远没有明确的人名。 7年前的阿毛染着一头黄毛,有气有力 阿毛,湖南衡阳攸县人,70后,高大、白胖。 清晨6时,阿毛刚刚完成了耗时30分钟“绕村长跑”,赤裸的上身背后热汗蒸腾,他自嘲:“身子太虚了!”30分钟前,他才从长达12小时通宵的的哥工作中解脱出来。 2004年开的士至今,每天通宵班后,阿毛都会围着村子奔跑半小时,直到汗流浃背、气喘吁吁为止。 “坐了一夜感觉身子要散了,不跑人就废了!”网上有消息说,职业的哥普遍存在头昏、乏力、记忆力减退等亚健康症状,这些信息引起了阿毛的注意。 7年前的阿毛染着一头黄毛,有气有力,和村中其他“哥们”一样,独缺技术和学历。怀揣着“掘金梦”,他们陆续结队到广州当起了的哥。 在同乡的前辈“指点”下,他很快就找到了落脚地,摸到了当的哥的门路。 先交八万块押金,再交一万五“茶水费”,终于拿到了一部旧车。 十万块!在家里可以养老了! 缴了茶水费才买了一部新车 两年前,阿毛驾驶的出租车报废,需要重找新车。 他托人打听,得知第二批车的“茶水费”亦随物价上涨,“份子钱”同样。“没有道理嘛!但公司说,随便你爱搞不搞……” 同样是8万块的押金,但茶水费涨了1万,“份子钱”也从原来的7000元上涨至12000元。阿毛被迫选择高投入,花了近12万重新承包了一部车。“以前的算法还能勉强保本,如今更难了。” 如今每天下午4时,阿毛就急匆匆地站在村口等候交车的兄弟回来,拿到车后赶紧去加130元左右的油,担惊受怕的一天又要开始了。 按照上涨后的“份子钱”,阿毛一出门就背着200元债务,再加上130元的油钱,也就是说每天阿毛的目标必须超过330元,他才能赚钱,当然这个数目还不包括意外的罚单及车辆的维修。 阿毛自己算了一笔账:一天自己要干12个小时。 一般市区的乘客一趟车最多30元,一天至少要搭11个乘客才能保本,每个乘客平均坐车半个小时,保本就花了6个小时。 除去平均两小时的空载,剩下的4小时阿毛才开始赚钱,一天他最多能赚240元,但这是最理想状态下的。 “辛苦多跑得来的钱,都拿去交公司的份子钱了。”阿毛说,他的梦想早被日复一日的艰辛给磨灭了。 “年少气盛,误入歧途!”他为自己当“的哥”做出这样的注解。 比茶水费更高的是份子钱 相比阿毛,一同在镇上玩大的湖南人阿德就更彷徨了。 在广州大道上一家的哥聚集的大排档内,阿德一边吐着烟圈一边数着日子,“1、2、3……还有8天,8天后这车子就报废了,没车开了。”说这话时,阿德尽量让自己显得淡定,但紧锁的眉头却始终没有松开。 2003年,26岁的阿德,他向银行贷款、四处找人借钱,凑足了27万元卖断一辆新车。他说,在房价还未暴涨的2003年,这样一笔“巨款”甚至可以支付一套二室一厅的首期。 新车为阿德带来了丰厚的回报。 那时他每个月能净赚6000元,比替人开车的司机高出不少。有点飘飘然的阿德把车卖了,下海经商,输光了所有的本钱。 两年后,阿德不得不重操旧业,从一名车主,变成了一位替人开车的夜班的哥。 对于媒体报道出的“茶水费”新闻,他不以为然。 “想做的哥,就要‘打水’,哪个公司都一样。日益上涨的‘份子钱’才最可怕,现在最高已经涨到每月12000元了。扣去份子钱和油费,每月收入不足万元,两个司机来分,这还不包括交罚单和修车的。现在物价这么贵,这点钱怎么够?” 替人开车的阿德如今收入大跌,每个月累死累活,收入最多不过4000元。为了养家糊口,尽可能多时间在路上跑,他放弃了其他一切业余活动,没时间陪妻子逛街买衣服。他说:“我原以为广州遍地黄金,我是来捡黄金的,没想到黄金没捡到,却惹了一肚子愤怒!” “的哥村”中的子承父业 当初可以捞金 如今却只能温饱 阿亮,1988年生,在湖南同乡聚集的江夏村里,如此年轻的面孔并不多。 上世纪90年代初期,亮爸只身从湖南某镇来到广州。在亮爸看来扎根广州是个奢侈的不敢想的梦想,他只是打算赚些钱回家盖房子,还有让儿子有出息,起码不用当的哥。经过多年的打拼,亮爸攒了40多万,回村盖起了前有花园、后有泳池的小楼,引得村里人纷纷羡慕不已。 “我们没文化,不懂教孩子,又没法把孩子送到更好的学校去……”种种客观原因,初三还未读完,阿亮就辍学了。那时亮爸仍然不愿放弃,他宁愿把阿亮送往佛山做每月只能赚500块钱的散工。但3个月后阿亮嫌辛苦辞职了。 亮爸又辗转把儿子送到东莞,这次工资涨到了1000元,然而,同样也是无疾而终。这次阿亮说什么也不出去打工了,“太累了。” 他没再出去找工作,自己宅在家里玩。靠着父亲开车的收入,阿亮坐在家里吹空调、玩电脑,生活样样不缺。18岁生日,阿亮还阔气地摆了几桌酒庆生,288元一斤的龙虾,他要了4斤。 在老家盖起的“豪宅”掏空了家底,3年前,阿亮被要求和年近50岁的亮爸一起开出租车。 这种“子承父业”的的哥家族在“的哥村”中很常见。 白天,年长的亮爸出车,阿亮就跑晚班,整个家庭从下午4点一直开到凌晨4点。 如今每月父子俩的收入合起来万余元,前提是得24小时连轴转,且全年无休。在物价上涨的现在,靠着承包的这部车,一家三口还算能过得去。 “我们那一辈没文化,当的哥没问题,但……”话到嘴边,亮爸又咽了回去,他为儿子的前途担忧。他一直想不明白,为什么当初自己开出租车能“大桶捞金”,如今同是这条路,父子俩却仅能温饱度日? |